首页>人物·生活>聚·焦点聚·焦点

焦永利: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

2018年09月18日 14:45 | 作者:焦永利 | 来源:解放日报
分享到: 

作者: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 焦永利

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、接南连北,串起三大城市群,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实现发展,代表着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能否开花结果、落地生根。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这条发展巨龙的龙头,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,进一步拓展发展腹地的空间纵深

174650098

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,对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巨龙,而龙身的摆动很大程度上由龙头来决定。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这条发展巨龙的龙头,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,进一步拓展发展腹地的空间纵深。

第一,总结发展经验,提供路径示范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沿海、沿江地区的开放发展与率先发展,初步构建了“T”字形的国土经济地理格局。进入21世纪,随着西部大开发、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,经济地理格局逐步转变为“菱形”结构,南北向的“北京—广深”线和东西向的“上海—成渝”线构成巨大“十字架”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、长江中游、成渝等五大城市群分据四方及中间点位,主要城市之间联系密切,构成经济发展的坚实“骨架”。

长江经济带堪称这个发展 “骨架”的脊梁。它横贯东中西、接南连北,串起三大城市群。一定程度上说,长江经济带用什么样的理念引领发展,采取什么样的路径实现发展,代表着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能否开花结果、落地生根。

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共性任务,上海有条件率先探路、提供示范。

例如,在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方面,上海依托自贸试验区,对标国际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逐步建立了与国际投资、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,在投资管理、贸易便利化、金融开放和政府监管制度创新方面取得进展。特别是,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、口岸货物和船舶申报100%通过“单一窗口”办理等,有力地推动了贸易便利化。

在国土空间发展上,上海提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,严格控制城市规模,守住人口规模、建设用地、生态环境、城市安全四条底线。在“缩量”的情况下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也将对城市群合理布局、城市高效发展提供借鉴。

在产业发展上,上海及时启动结构调整,努力发展“四新”经济。其中,“上海服务”和“上海制造”的效益不断提升,对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的发展带来启发。

第二,提升城市能级,加强功能支撑。

上海正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,这一愿景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支撑。早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,邓小平同志就指出:“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?因它对着香港;开放珠海,是因为它对着澳门;开放厦门,因为它对着台湾;开放海南、汕头,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。浦东就不一样了,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,是欧美,是全世界。”

在1991年2月18日视察上海的讲话中,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:“开发浦东,这个影响就大了,不只是浦东的问题,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,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。”可见,浦东开发开放、上海的深化改革,着眼的格局就是联通内外、带动长江流域发展。

进入新时代,这一任务又有新的内涵与任务。当前,上海初步形成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,集聚众多要素市场和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,海港、空港、口岸具备世界级枢纽和贸易保障能力,跨境投融资等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升。未来,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和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交汇点,需重视提升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、航运、科技创新“五个中心”的核心功能,构筑科技创新、全球平台、制度创新、品质生活等领域的新高地,进一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,进而“让全世界都离不开”。

第三,保护流域生态,加大资源投入。

目前,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较弱,难以有效适应全流域完整性管理的要求;区域合作虚多实少,城市群缺乏协同,带动力不足;地方投资力度和积极性欠缺,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。这些问题的解决,既需要中央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,也需要作为龙头的上海积极参与。

一要加大对中上游的生态转移支付,加大财政支持力度;二要超越长三角城市群范围,构建全流域合作平台,探索创新财税体制安排,引入政府间协商议价机制,在生态容量、土地指标等方面开展合作,优化全流域资源配置;三要推动产业协同、绿色发展,引导各类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积极服务全流域发展;四要利用金融优势,带动企业、社会资本、政策性金融、开发性金融积极投入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。

第四,奋进时代前列,做好理念引领。

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》中专门提出,要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龙头作用,在科技进步、制度创新、产业升级、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。发挥这些引领作用,根本上要基于发展理念的跃迁。

要实现城市发展主导要素的结构跃迁。未来城市竞争的赛道将切换到创新和质量上来,需要对城市发展的动力体系进行系统性再认识。

要实现城市发展动力逻辑的认识跃迁。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从工业文明时代的“产业—要素—配套”模式,转化为生态文明时代的“良好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—吸引人才和机构—衍生创新成果与产业”发展模式,需要统筹考虑“人—自然—城市—创新”,构建叠加共振的格局。

要打通三大生态体系的转化路径。自然生态是生存本底,人居生态是接触圈层,创新生态是核心动力,三者统一于 “人的活动”。下一步,要以生态资本和优质公共服务提升生态质量、涵养人力资本。这也是全球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。

编辑:位林惠

关键词:发展 长江 经济 城市

更多
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