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

首页>社会>社情民意

“平替热”是消费观念上的进步

2021年12月30日 15:49  |  作者:刘佳 连品洁  |  来源:光明日报
分享到: 

近日,《消费日报》公布了2021年消费领域的五大热词,“平替”一词入选。攒钱、理性、国潮、断舍离等其他入选热词也与之密切相关。

平替,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推崇平价替代品的消费现象。一项调查显示,近六成年轻人表示只把钱花在刚需上。从买东西“只买贵的”,到开始理性思考“2000块的手机和5000块的手机到底有什么差别”;从一味追求“昂贵的完美”,到发现“用3块钱一个的香皂就能代替美妆蛋清洗液”;从宁可透支消费也要保持“伪精致”,到越来越在乎产品的性价比……一些年轻人不再轻易为品牌溢价买单,不再一味追求奢侈品、网红产品,转而推崇平价替代品,更倾向于只买确实需要的,这种“平替热”无疑是一种消费观念上可喜的进步。

一段时期以来,消费主义逐渐抬头,把很多年轻人裹挟其中。包括在校大学生在内的很多年轻人买鞋买包,非国际大牌不买;手机等电子产品非新款、爆款不用;吃个饭、喝杯奶茶也非网红餐厅不去。殊不知类似的消费行为看起来“有范儿”,实际上不仅没有意义,相反还会养成骄奢之风,把人引入“拜物教”的泥潭。

君不见,为了买一部名牌手机,湖南一名17岁少年竟不惜“卖肾”;一些女大学生为买名牌包、名牌鞋,不惜拍裸照借网贷,越陷越深;为了得到最新款的名牌电子产品,有年轻女性不惜找黑中介卖卵子……类似事件固然是极端个例,但它们的惊世骇俗,何尝不是对极端消费主义危害的一种控诉?至于一些寒门大学生不顾父母在工地上“就榨菜啃馒头”的现实,也跟风追求近千元一双的鞋子,则无疑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病。正如著名学者让·鲍德里亚在《消费社会》一书中批判的那样,人们购买物品不只是“当作工具来使用”,同时也是“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”。消费主义之下,商品的价格被虚荣心大大拉高,造成了一种“争相买贵”的群体无意识,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。

一个社会的发展当然不会反对消费,年轻人适当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。只是,所有消费都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经济基础之上,量入为出、理性选择、适度消费、有所节制。与其被“花钱一时爽,还债三年光”的“伪精致”所累,真不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开支,务实购买必需品,细水长流把日子过好。

更何况,一个人真正的富有和精致,物质只占一部分,更大部分还来自精神的富有,以及认真生活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贡献。不论时代怎样变迁,厉行勤俭节约、反对铺张浪费都是不能丢掉的良俗。“平替热”在年轻人中趋于流行,就是一种以俭代奢、量入为出朴素消费观的回归,对此人们当然乐见其成。

同时,社会各方面也应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努力,促进理性消费回归。理性消费不是抑制消费、不会影响经济,相反它将促成一种更加务实、健康、文明的消费文化,反作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。

(作者:刘大正,系山东曲阜师范大学、曲明,系青岛科技大学学者)


编辑:胡益宁

关键词:平替热 消费观念 进步 年轻人


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>

相关新闻